张正耀
安徽省马鞍山市国土资源局原局长王海风受贿案,是一起发生在土地管理领域的权钱交易案件,也是一起严重违反党员领导干部廉政规定的典型案件。深入透视和剖析王海风腐败的人生轨迹和深层次原因,以案析理、以案为鉴,对于警示和教育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海风,安徽省宿州市人,1954年2 月出生,1972 年12 月入伍,1995年12 月转业至马鞍山市,先后任花山区副区长、区长;2001 年8 月调任市土地管理局局长,2002 年2 月机构改革后任市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经查,王海风于1997 年1 月至2008 年11 月期间,利用担任花山区区长、市国土资源局局长等职务便利,在工程发包、土地买卖、征迁、办证、矿山开采等过程中,接受他人请托,为请托单位或者个人谋取利益,收受贿赂人民币1425 万元(含11.48 万元购物卡)、36.4 万美元、4 万港币、10 万新台币,以及金条四根、劳力士牌手表两块等。2009 年9 月,经安徽省纪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给予王海风开除党籍处分。2010 年3 月11 日,王海风被一审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王海风在接受调查期间,曾写下了长达十几页的《忏悔书》。他开篇写道:“请允许我这个即将被清除出党组织,有着34 年党龄的老党员在没有履行手续之前,向组织上做最后一次忏悔。”他对自己的罪行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剖析,用三句话来概括:其一,信念颠倒,宗旨错位。其二,是非不分,胆大妄为。其三,多行不义,心存侥幸。他说自己“做官没讲道、做人太缺德、做事不讲理”,并深刻认识到“如今自己垮了,家也垮了,受贿的如数上交,等待自己的是法律的严惩,还要在铁窗下度过余生,这种傻事为什么要去干呢?钱是好东西,但能换回自由、尊严和亲情吗?”对王海风来说,这份忏悔书发自内心、触及灵魂;对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来说,这份忏悔书值得阅研,发人深思。
王海风的蜕化变质有一个时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看到他腐化变质的轨迹,而且得到了拒腐防变的警示。
信念动摇必失防线
《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明确规定,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王海风在剖析自己走上违纪违法道路主观原因时,第一条就是信念颠倒、宗旨错位。那么,他是怎样“颠倒”和“错位”的呢?王海风出生于一个革命家庭,父亲是1942 年入伍的抗日老战士。王海风也有过自己的奋斗历程,18岁参军,两年后入党提干,曾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两次荣立三等功,两次送到军校学习。在部队党组织的培养下,他从一名普通战士逐步成为一名空军上校军衔的正团职干部。1995 年转业到马鞍山市任花山区政府副区长,两年后在政府换届中被选举为区长,不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王海风都曾取得过领导和群众较为认可的工作实绩。但是,他没有把这样良好的基础条件,化作进一步做好工作的动力,反而动摇了理想信念,他所思所想的是要振兴家业、“让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不要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到花山区政府工作后,他曾设想在仕途上由副区长、区长到区委书记,几年后再上一个新台阶。但2001年8 月,组织上将其从区长岗位调任市土地管理局局长。他当时“内心十分沮丧和不情愿”,认为“仕途完了,再干一届年龄也大了,不可能有提拔的机会了,到国土局再干也没有奔头了”,他就“彻底放弃了进步的念头,整天想着东方不亮西方亮,政治上不行,我就在其他方面努力吧”。在这种心理支配下,王海风把政治上的追求转变成对金钱的追逐,把追求上进转变成追求“钱”进,开始“寻找经济上的平台,准备提前退休下来从商大干一场”,并将利用手中权力大肆敛财的念头植根于心中,为其走上犯罪道路埋下了祸根。
王海风思想滑坡、信念动摇的蜕变过程再次证明,一个党员干部如果一味追求仕途,就必定葬送前途;一味追求金钱,就必定毁于金钱。面对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和市场魔力的诱惑,我们不妨扪心自问:这些年来理想信念是否动摇过?是否始终在践行入党誓言?意志有没有松懈?激情有没有减退?作出的承诺有没有遗忘?经常问一问,有助于保持政治上的清醒、成熟和执著,永葆共产党人的正直本色和革命气节,干干净净为党和人民工作。
王海风曾是上过战场的军人,他没有倒在战场上,却倒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经不住“糖衣炮弹”的袭击,“不该拿的都拿了,什么防线都不设,谁送的都要。”王海风不仅对送上门的“感谢费”毫不设防,甚至开口索要。他曾向某开发商提出买两间门面房,得知“门面房早已卖完”后,多次对这个开发商说:“南方企业家能做大就是因为从来不说有情后补,安徽本地企业做不大原因就在此。”其用意,可想而知。王海风看上了房地产开发商办公桌上一个木雕的观音像,看上了开发商一块雕刻有荔枝图案的福建寿山石,就叫给他弄一个,开发商只好拱手相送。一个老板到王海风办公室,王见这个老板戴一块帝陀表,就拿过来戴在手上试看,结果就不给人家了。贪到这种地步,还有什么“防线”、“底线”可言!
王海风案件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不设防线的堤坝必溃无疑,不设防线的城堡必破无疑,不设防线的干部必腐无疑。《廉政准则》“8 个禁止”、“52个不准”,可以看作是阻止党员领导干部滑向腐败深渊的重要“防线”,是廉洁从政的不可逾越的“底线”。这“8个禁止”、“52 个不准”,既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碰不得的“高压线”。然而,从王海风严重违纪违法的事实来看,有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有私自从事营利性活动的,有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亲属谋取利益的,有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谋取私利的??这就告诉我们,无论社会如何开放,市场经济如何发展,政策如何宽松,底线是不容突破的。身为党员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都要防微杜渐、坚守阵地,而不能降格以求、出“线”而为,否则就会自毁前程、身败名裂。
放任自流必陷泥潭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王海风自然也懂得,“做人做事要有方圆,要循规蹈矩”,但他“在土地部门工作却没有遵循这个原则,往往不按理去办事”。王海风在土地出让信息披露、土地使用权证办理、土地置换拆迁等方面利用职权,将个人意志凌驾于制度之上,钻法律和政策空子,为开发商“帮忙”从而大肆敛财。有一宗出让土地的信息,居然在大年三十这一天向外公布。在出让程序的运作上,名义上采取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但大量存在暗箱操作、私下交易。如此不讲方圆、不守规矩,践踏党员领导干部应遵守的党纪条规,终究印证了中国的一句古话:玩火者,必自焚。
王海风担任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期间,正是我国土地一级市场逐步走向成熟、房地产开发行业迅速发展、土地出让管理的相关制度逐步健全、国土资源系统管理体制深入改革的特定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制度建设的不完善、不健全,给王海风等人利用政策漏洞带来权力“寻租”的空间。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找准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部位、关键环节和廉政风险点,以改革创新为先导,以规范权力运行为核心,以形成制度体系为目标,着力加强制度建设,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一方面,要扎实推进制度完善与制度创新,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工程建设等腐败行为易发多发领域的制度建设,以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为契机,建立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另一方面,要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增强制度意识,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做到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
物必自腐而后虫生。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变化,内因是决定性因素,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是第二位的原因。这个道理,王海风不是不懂,他在《忏悔书》中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犹同一块新鲜的肉放在室内,内部不变质,怎么能腐败?”但遗憾的是,他“懂”迟了。
党中央三令五申:领导干部要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这不仅是组织的纪律要求,也是党员干部保持清正廉洁的自身需要。“廉洁自律”,顾名思义,足见“自律”在保持清正廉洁中的作用是何等的重要。自律是基础,自律是关键,“他律”也要通过“自律”起作用。《廉政准则》对党员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的禁令,很多都是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事情,有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并不起眼的“小事”,是领导干部本应知道且不难做到的常识性问题。从查处的一些违纪违法案件来看,有些党员领导干部蜕化演变为腐败分子,正是从一点一滴的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所谓“小事”开始的。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严于律己,洁身自好,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
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贵在严格,难在严格。如何才能严格自律呢?一要自觉主动,就是把律己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融入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化为自觉行动,而不是作为额外的负担。不断增强自觉性、主动性,才能严于律己,才能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二要持之以恒,就是把律己作为经常性的要求,不断对照检查,而不是当作一时的摆设和点缀。严格自律,绝不仅仅是一时一事的“严”。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要把“活到老,学到老,思想改造到老”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滥交朋友必受腐蚀
一些领导干部由于不能正确对待亲情和友情,对一些处心积虑靠近自己的人未能明察秋毫,因私情乱公事,以义气犯原则,受关系所左右,最终被拉拢、被同化、被腐蚀,使自己身陷囹圄,教训十分深刻。
王海风在《忏悔书》中说:“我还有一件体会较深的是交友问题,社会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做官的应该有自己的圈子,一个正义健康的圈子,不能与做生意的人搅和在一起,有些人和我一样,一天到晚跟这些人在一起仿佛很风光,出去有人跟着,办事有人埋单,讲义气够哥们。现在我对这些朋友有了新的认识,他们对你一是记得牢。他在什么地方给你的钱,你当时什么动作、什么表情、讲的哪几句话,他比你记得牢。二是讲得清。给你的每笔钱,送你的每一件物品,讲的比你清楚。三是跑得快。你出事了,生怕沾染上他,原先的信誓旦旦都没有了,全部推到你的身上。”“其实这些人(行贿者)各个揣着小九九,没有目的的事情他们不会送你一分钱。”王海风这番话,可谓是有感而发,耐人寻味。
作为党员领导干部,交友要有度,要择善而交,净化自己的社交圈,这是思想作风领域的“环保”之举。做到善交友而不滥交友,交益友而不交损友。同时,交友要有方。君子之交淡如水,与友交往,重情谊,轻利益;重思想,轻物质;重奉献,轻索取;富贵不媚,贫贱不移。处理朋友托请的事,分清哪些能办,哪些不能办,对不能办的事情要以理导情,以理制情;该拉下面子的,还要拉下面子。对行政管理对象,既要尽职尽责、热情服务,又要分清是非、把握原则。对那些怀着个人目的来“套近乎”的人要保持高度警惕,不该办的事坚决不能办,不该拿的东西坚决不能拿,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能去。
逃避监督必跌深渊
王海风身兼市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集人财物大权于一身,在单位说一不二,民主作风很差,规章制度形同虚设,监督措施软弱无力,大家不敢提他意见,也不愿提他意见。王海风自恃是省厅管理的干部,“天高皇帝远”,工作时间经常不在办公室,遇到下级打电话汇报工作或上级需要了解有关工作情况,经常谎称在外地开会。如果市里有关部门问,就说是省厅组织的;如果省厅领导问,就说是市里组织的。他在《忏悔书》中说:“什么党纪国法、部门禁令、领导告诫、反腐教育统统置于脑后,甚至搞不清这叫犯罪”。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有些领导干部在接受监督这个问题上还存在不少错误认识。其实,告诫是提醒,批评是帮助,监督是关爱,放纵则是自我毁灭。监督好比一面镜子,经常照一照、想一想,时时反省检点自己的言行,知道自己的不足,及时加以改进和纠正,方能防微杜渐。
自觉接受监督,取决于领导干部个人知识、观念和态度,体现出领导干部的学识、品位和道德,是一个领导者人品及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自觉接受监督的态度直接反映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决心和程度。作风好、有魄力、能力强的领导干部,敢于把权力行使置于“阳光”下,主动接受群众对人、财、物权的监督;敢于把“八小时以外”的社交圈、生活圈和娱乐圈置于“大庭广众”中,严格约束自己;敢于把个人重大事项置于“报告表”上,自觉接受组织监督。可以想象,一个思想境界低下、放纵自己欲望的人,一个私心杂念很重、把个人利益置于党和人民利益之上的人,是不可能正确对待监督的,更不可能诚心诚意地接受监督,只会千方百计地拒绝监督或逃避监督。可以说,领导干部主动要求监督,乐于接受监督,切实养成在监督下工作生活的习惯,是领导干部“阳光”行使权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健康成长进步的组织保证。各级领导干部应该把来自方方面面的批评和监督看做是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和帮助,自觉拿起接受监督这个有力武器,主动请组织提醒自己、激励自己,及时给自己打“预防针”,增强免疫力,做到有主见不主观,敢决断不武断,不断提高自身拒腐防变的能力。 |